Tuesday, October 03, 2006

不斷擁有的文明

個禍是從吃雪糕惹回來的。話說八月的某一天,天氣酷熱,阿人到雪糕屋買來甜筒消暑。正在吃得美味之際,一張硬卡紙阻著阿人如狼似虎的「進攻」,阿人滿心狐疑,把硬卡紙從筒裏抽出來,一看之下,阿人樂得發狂了,他得獎了!是雪糕公司尋寶遊戲的大獎,名貴房車一部。

自從有了房車之後,阿人每天籌算,他可以為這部房車添置些甚麼東西。終於,他買了一套可以與它相配的地氈和椅套,還有各樣時尚的裝飾。房車是有了,阿人覺得他的裝扮也要提升一下,於是添置了幾套名貴西裝。看看手上的生銹鐵表,也實在太不成體統了,於是購入一隻勞力士金表。既然掛上西裝和金表,也就不好意思到「大排檔」吃叉雞飯吧,還是轉到高級餐廳較為恰當。這個時候,阿人覺得他已經屬於上層階級了,實在不應住在公共屋邨裏,於是阿人租了一間高級住宅。為了支持他上述的生活形態,阿人不但用光他二十多年的積蓄,還要向銀行舉債,並每天十六小時從事多份工作,直至一天,阿人破產了,身體也再撐不下去,終於撒手塵寰。

或許你認為上述故事有點荒謬,事實上,我在寫的時候也有同樣的感覺。但人類文明不就是落入如此荒謬的光景!

人類每當有新的發明,就必然地帶來更多配套的產品,因而出現了現代生活裏不少的「必需品」,不過,古時人類即使沒有它們並不見得活不成。誠然,這些發明實在為人類生活帶來不少方便,以致人類對它們的依賴已到達與生命尤關的地步,這裏絕不是故意誇張,最明顯的例子莫如冷氣機了,若失去了它們,地球上或許會多了一半人失去生存樂趣。為了維持這些現代文明的必需品,我們搜刮所有可用的資源來支持這個系統。這種盲目地提升人類生活水平的追求,已使我們的地球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危機。我們就像一頭不停進食的巨獸,牠的身軀隨著每天吃進去的食物而增長。事實上,牠並不分辨吃進去的是甚麼,一些有毒的物質在不斷侵害牠的身體。這種沒有智慧的進食使巨獸的腸胃再負荷不來了,再加上積聚的毒素,最後,巨獸的肚皮被吃破了。

生態學者迪皮(J. P. Dupay)羅伯特(J. Robert)曾用以下的比喻來說明人類文明應有的發展速度:

「在皮膚上移動要少於每小時五公里才算是撫摸。每小時超過十公里以上,算是摩擦,每小時四十公里以上,就是刮耳光了。沒有一個人刻意限制撫摸的速度,但每一個人都曉得甚麼時候是撫摸,甚麼時候是摩擦或刮耳光。」

生態學者提出了一個「反生產性」的理論,意謂當一件工具被發明之後,其生產的效果與本來所想達至的效果剛好相反時,那麼這件工具就變為反生產性的工具。

以汽車為例,這是城市人夢寐以求的代步工具,汽車的發明是為了節省時間,但城市人使用汽車已違反了這個意義,城市人必須增加工作時間來賺錢買車,加上維修費、保險費、塞車時間,再加上尋找停泊車輛的地方。因此,若把所有因素計算起來,城市人使用汽車代步比使用腳踏車還要慢。當然,對於城市人來說,汽車的意義並不止於節省時間,還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徵。不過,即使有人願意使用腳踏車,現實的環境使之不容易實行,原因是汽車已取得馬路的獨佔權,因而禁止了徙步(因廢氣滿布)和使用腳踏車的自由。

因此,生態學者認為,社會真正的進步必須是尋求一個最佳的發展速度和狀態,對於一些到達反生產的工具,我們該棄而不用。

這個理論聽起來有點抽象,但若把理論應用於現實的生活裏,或許就較容易理解。在我的朋友當中,不少已成家立室了,每次見面,他們都慨歎持家不容易,最常困擾他們的,就是家庭的財政預算的問題,既要供樓、又要供車、還要「供養」不少分期付款的家庭用具。自出來工作後,財政竟比以前更為緊張,原因是俗語的「一闊三大」,有了收入後,就不斷察看自己有甚麼「需要」,先來一套先進的音響系統,再來一套攝影器材,後來錄像機盛行起來,攝影機落後了,索性買一部錄像機……,「需要」的名單裏,不斷有新的成員加入,他們就勞碌地為「供養」這些必需品而賺錢,卻慨歎已經很久沒有運動了,旅行就更不消提。身心已疲憊不堪。無可置疑,他們的生活水平似乎是提升了,但生活質素卻不斷下降。還來不及思想人生意義的問題,生命不覺已過了數十寒暑。

回說文章開首的故事,阿人若能心念一轉,了解到現階段的他並不需要房車,把房車賣掉,換來一筆可觀的金錢,而又能把金錢善於運用。那麼,故事將會有美滿的結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