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03, 2006

真正的信仰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言論;不論是功利主義、理性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甚至是無神論,都是「信仰」的一種。因為這些信念都在影響我們的行事為人,嚴謹點說,這些信念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座標,難道還不能稱之謂信仰?

信仰的定義實在很難一言以概之,只恐怕會流於簡化和專制。不過,若不為信仰正名,信仰最後只會淪為一個意義迷糊、可有可無的術語,名存而實亡。

人類的文明中曾經出現不少信念,有屬於社會制度的信念,也有屬人生哲學的信念,人們都試圖建立一個統攝一切的總因,以此作為支點,解釋世界和其上一切的現象,並作為人類行為的導引。這反映出人擁有尋求真理的本性。

不過,這些信念卻不一定是產生積極正面的效果,相反地,卻可能帶導人類走向窮途的死巷,得配稱為信仰的,應該帶領人類走向光明的大道,正如當代哲學大師史懷哲所言:

「文明的未來仰賴我們能否克服今天人們思想和信念上的無意義與無望之感,而達到一個具有嶄新希望和肯定的地步。」

史懷哲強調的是以一個樂觀和基於倫理的世界觀重建人類文明,這實在是對現代文明一個甚具洞察力的診斷,以下我嘗試基於這個前設,為信仰定下一些原則。

首先,若一些信念只會叫人淪為動物,只懂滿足生理渴求,這些信念把人「非人化」,屬魔道。「唯物的機械論」把世界及其上的一切都視作為沒有生命的機器,而人就只是經由進化而成的經濟生物,他的一切都建基於其生存的物質環境。「人文主義」者原本與這樣的信念誓不兩立,他們正是要回復人應有的面貌,他們關切人的福祉。不過,人文主義的政策是以人文為先,關心的是現世的生活。這本來是一個積極的精神,但一些人文主義者由於過分地關注生存的福祉,反而忽略了人在精神及倫理的狀況,在他們的帶領下,人還是淪為動物般只懂得尋覓肚腹之欲的滿足。

信仰必須能提升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排除自私自利的價值系統,並體認到他們的道德責任,活出一個有人類尊嚴的生命樣式。

另外,一些信念若使人消沈、混亂、否定生命意義,這樣的信念消耗生命的意志,不配稱為信仰。「存在主義」者成功地描述人類的困苦狀況,不過,他們讓問題成為結論,人生就如一齣荒唐劇,不論願意與否,人還是需要勇敢地面對現實。不過,這裏的「勇敢」還是多少帶點無奈。事實上,一個更合乎邏輯的結論是結束生命,讓人的自主權得到最高度的發揮,是以不少信奉「存在主義」的人,生命對他們來說是受罪,用結束生命來抗議現實的人生也不少。

信仰必須能使人覺察生命的意義,並且以正面積極向上的態度迎向生命。

也有一些信念叫人放棄自身作為人的責任,逃避凡塵俗世,或叫人一式化的過活,這樣的信念不能涵蓋生命。一些以修道避世的宗教,鼓勵信奉者離開家園和社羣,以自己的修身為人生唯一的任務,這並不能體現生命的多元化。

信仰必須能協助人完成他作為人的責任,人的責任大致分為四方面;人對自己、社羣、大自然和屬靈界(spiritual world)均有責任。

每一個人的生存環境和內在條件都是獨特的。沒有一個人的際遇是完全相同的,也沒有人的性格和智慧是齊同的,正由於這種獨特性,以致我們在世上應走一條怎樣的路也是獨一的。信仰必須能使人覺察並承認自己的獨特性,並使之積極地完成這個獨特的生命(self actualization)。

現實的處境裏,人生存的環境就有他人的同時存在。社會學家說,人為了生存,所以要與他人採取妥協和合作的關係,這是一種低層次的描述。信仰除了使人覺察到自我的獨特性,也應使我們認同並珍惜別人的獨特性。由這樣的認知發展成為對他人「愛」。這樣的愛促使人跳出一己的框框,放棄個人的私利,願意為他人並由無數個他人所組成的社羣尋求福祉。

人生存於大自然的供應下,也在生活裏不斷鑄造大自然,人類對大自然的責任是不言而喻的。信仰應能使人了解自己在大自然的角色,在一個正確的定位下,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最後,人對肉眼所不能看見的屬靈界也有責任。現代人否定一切他們五觀所不能感受的東西;這種所謂的「科學」或「實證主義」,提倡只有藉著觀察和經驗所得的知識方為正確。事實上,這種近乎專橫的知識論以劃一的標準把科學或實證以外的事實一概摒諸門外。一個最常用的例子,「愛」是需要人經過心靈才能真正領會得到的,愛是看不見、觸不著,也嗅不到的,但沒有人能否定愛的存在。

屬靈界的存在是不能實證的,卻是我們的心靈所能夠感應得到的,是以中西哲學家都以不同的進路研究「天」、「道」、或「上帝」。中國成語「人窮則呼天」頗能描述人感知超越肉身以外的屬靈界。信仰應能協助我們與屬靈界保持正確的關係,這絕不應被視為無聊或次要。事實上,人只要保持謙虛的心靈,當我們尋求生命終極意義的問題,很難不會觸及這方面的責任。只有是當人營營役役,自以為聰明絕頂,否定屬靈界的存在,他們其實只是逃避了一個比現實生活更實在的課題。因為只有我們在屬靈界尋得精神的支點,才能以此作為現實生活的導引,亦只有這樣,我們的人性才得以完全。

No comments: